人生,一步一步地选择——访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杜小勇教授

更新时间:2015-01-25 01:35:32 浏览量:

 【人物感言】

“我这个人做事,对于个人得失考虑得比较少,觉得有意义就去做了。”

——杜小勇

又是一年毕业时,在这离别的季节,就连夏日午后的阳光都带上了默默温情和不舍追忆。此时此地,在信息楼四层的办公室里,我有幸与杜小勇教授分享他的留学生涯,在他那睿智又不乏幽默的回顾中,一个爽朗健谈的学者形象豁然而出。

走出去:多彩的留学生活当我谈起他那令人“炫目”的“本科—留校—读硕—留校—读博—留校”个人经历时,杜小勇教授笑着说,这大概是当时社会期待下所谓“好学生”的标准成长路径,但对于个体而言,其实每一次做选择“都是跟着‘需要’走,都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被动的选择。”就如同当初选择赴日留学,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做出的一个选择。

走回来:祖国的舞台会更大

当年在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任教的杜小勇,拥有良好的研究环境,拿着丰厚的工资收入,过着稳定且富足的生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却意外地放弃了这种舒适,毅然于1999年回国,回到了他情之所至、心之所系的母校―― 人民大学。对于自己当初的回国选择,杜小勇教授说“我知道我一定会回去,我不会一直呆在日本,‘归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像我们这一代人,就是有那样一种情结―― 即使出去了也一定会再回来的,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

在赴日读博的四年半载期间,杜小勇教授在前一年半的预科生阶段,主要专注于日语学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而之后的三年则全力以赴在学术研究上。据杜小勇教授回忆,刚到日本不久,他看到有很多的自费留学生生活非常地艰苦,特别需要帮忙。他就联络一些同学,在驻日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下,在名古屋工业大学创立了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同年,他又成功获选整个名古屋地区的中国留学生学友会会长。“当时参加学生工作,就是想尽力为留学生的同学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我学会了放电影,春节期间为同学们放映国内的影片;开着租来的卡车为留学生搬家;为因交通事故去世的留学生送葬和维权等等。这些事情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去做。”在名古屋工业大学的校园节期间,他还组织了以“中国饺子”为主题的义卖活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为公益事业募集了相当一笔资金。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留学生会把此次活动筹得的所有资金,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希望工程”,资助宁夏同心县的贫困学生多达63名完成学业。这个活动,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作为留学生会的保留活动,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当时的杜小勇教授还在名古屋地区组织了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留学生的春节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如果说在预科时期,杜小勇教授把很大精力放在社会活动上,那么接下来的博士生阶段则是他潜心研究、致力学术的三年。在这期间,他曾多次赴英国、法国、奥地利、瑞士、印度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与各国的学者探讨最新学术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历经四年半的扎实苦读和潜心治学后,杜小勇终于在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并留校成为日本文部教官助理教授,是该校计算机科学系第一位外国教员。当时的系主任曾开玩笑地说,“杜小勇,你是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公务员,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没有日语一级资质的外国教师。”其学术成绩之斐然,由此即可见一斑。

杜小勇教授坦言, 当初的确有很多人问他为何选择回国,他总是笑着调侃,“没有人请你回来,只是你自己想回来。”回国,首先是一种情结;同时,也是自己经过权衡所做的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平和地对待回国后的挫折和失意,在做到无怨无悔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调节自己以适应环境。再者,“祖国的舞台更大”。人往往只有在身处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深刻感受祖国的好。“因为祖国更加信任你,因而会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有能力,你就一定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当问及回国后与其他老师合作创办“人大金仓公司”,杜小勇教授回答说,当时的愿望只是希望能够使科研成果产品化,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尝试。“我这个人做事对个人得失考虑得比较少,觉得有意义就去做了。”

经验交流:鼓励学生多出去

谈起留学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杜小勇教授坦承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首先,“出国后,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research’,获得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其次,这对个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例如,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要完成找房子和搬家的任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学回来的人,他的适应能力一定是很强的”。此外,更重要还在于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据杜小勇教授回忆,“在国外,如果你个人很优秀,周围的人还是对你表现出友善与尊重的;但就其内心而言,由于你的国家不够强大,(他们)对中国和整体的中国人则仍是一种轻视的态度。留学回来的人更知道怎么爱自己的国家。”

正是从个人的成长经验出发,杜小勇教授认为,如有机会学生应多走出国门,就如同他鼓励大学生“背包族”旅行一样,“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和更多的人交谈,这些都是对个人成长极为有利的。”

杜小勇教授高度评价了人民大学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国际交流机会方面的成就,并肯定了这些交流项目的积极作用和长远影响。同时,他也指出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都应该积极扩展国际交流的渠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出国交流、校际交换、合作项目的机会,从而提高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就我们院而言,我们现在有很有多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和交换的项目,比如我们每年都会推荐3-5名本科生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直博;与纽约州立大学签署了院际协议,设立了‘转学分、双学位’的项目,今年将有3位本科三年级的同学赴美国学习两年,而且这个项目最多可以接纳20位本科生;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交换生协议,每年选派5名学生做交换;另外,我们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大学也进行了交流合作。当然,这个数量和600人左右的本科生以及300人左右的研究生的学生规模相比,还显得太小。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仍需做出巨大的努力。”

人生分享: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

在进一步谈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时,杜小勇教授指出“是福是祸,都不一定”,所以一定要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目前的“就业”难题。一方面,学生自己应该自我反思,为什么我会找不到工作?是我的表达沟通有问题,还是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抑或是能力上的不足?只有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增强自信,对自己有信心。首先,人民大学是一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你能够进入人民大学学习,证明你本身就是优秀的;其次,在人民大学这个良好的平台环境下,经过多年的熏陶和努力,你应该相信自己较之前已经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路上,经历一些挫折,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我倒是觉得,人在年轻时经历一些挫折,对于其今后的成长未尝不是件好事。”

在采访的最后,杜小勇教授对部分学生的责任感缺失问题表现出了身为师长的担忧。他指出,“现在的有些孩子太关注自己,很少能够为别人着想,太过自我为中心结果导致了责任感的缺失。对自我的关注,从短期看可能有利于自身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确,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群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那是我们权衡考虑之后自己做出的选择。因为唯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权要求别人对你负责。

【记者手记】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杜小勇教授多次强调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被动的,都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其实,如他所说,正因为他做事的动机比较纯粹,觉得有意义就去做了,并且尽力去把事情做好。所以,当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事情之后,就迎来了下一步选择的机会。就这样,杜小勇教授以一种最自然、最真实的方式,一步一步地选择,成就了他的绚丽人生。

【人物名片】

杜小勇,男,工学博士,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兼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